天合光能FIT制度将上轨
因应日本FIT制度主打发电市场
世界第4大太阳能厂商的天合光能,自2010年在日本设立子公司后正式进军该市场,有监于日本即将于7月开始实行太阳光电电价买回补助费率(Feed-in-Tariff;FIT),该公司也将自2012年起跨足发电事业,预估将日本市场营收提升1倍。
据记者报导,过去天合光能在日本主要贩售住宅用太阳能发电系统,2011年销售不到1万千瓦,远较同在日本市场竞争的尚德及Canadian Solar等对手为少。但有监于FIT制度的实行,未来日本市场需求将可望随之上涨,天合光能副社长孙海燕指出,该公司2012年的目标销售量为2万千瓦。该公司目标在2012年将日本市场中用于发电厂的销售量提升到整体的一半程度。
报导指出,天合光能预估在FIT制度上轨以后,日本对于大型太阳能发电厂的需求将会提升,受限于日本土地面积,该公司预估发电量介于500千瓦左右的中型发电厂,将为市场最大宗。
天合光能表示,该公司太阳能光伏电池以高转换效率闻名,并拥有在2010年向中国2万千瓦发电量的太阳能发电厂供货的经验。目前该公司在中国总部拥有大型实验发电厂,并透过该设施累积许多关于在不同的环境下增加发电量的知识。
对于目前太阳能市场的低价竞争现象,孙海燕指出,当太阳能发电的价格跌落至一般用电价格后,业界将会出现大规模的洗牌,因此如何减低成本并创新将为各家公司目前最大考验。
中国光伏组件制造商排名多易主
Digitimes Research近日发现,中国一级光伏企业英利、尚德、韩华与晶科的组件出货量均呈小幅下跌态势,然而,由于美国及亚洲市场需求量的强劲,阿特斯与天合光能的组件出货量仍保持增长态势。
中国一级光伏组件制造商四季度出货量排名较上一季度发生巨大变动。四季度尚德电力仍位居出货量排名首位,而阿特斯太阳能跃居第二。天合光能位列第三,英利跌至第四名,赛维、韩华与晶科分获第五、第六和第七名。
2011年中国一级光伏组件制造商总出货量达9.13GW,而2010年出货总量为6.2GW,涨幅达47%。
尽管欧洲光伏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与美国双反调查,中国光伏组件制造商仍对2012年终端市场需求持乐观态度,尤其对美国及中国光伏市场的需求量增长十分乐观。同时众多光伏企业开始制定计划,试图获得中国国内光伏市场这块“蛋糕”。
2011年尚德电力光伏组件出货量达2,087MW。由于对今年前景的不确定性,该公司认为,2012年组件年出货量达2,100-2,500MW,年增长率为0—20%。目前,尚德尚未制定扩张产能的计划,目前总产能达2,400MW。
2011年英利光伏组件出货量达1,679MW。该公司确信,2012年组件出货量将介于2,400-2,500MW之间,年增长率为43-49%。英利计划2012年上半年将产能从1,700MW增至1,850MW,下半年达到2,450MW。
2011年天合光能组件出货量达1,511MW。该公司预计2012年出货量将达2,000-2,100MW,增幅为32-39%,产能将从一季度的1,900MW扩增至2,100MW。
2011年阿特斯太阳能出货量达1,322MW,预计2012年出货量将达到1,800-2,000MW,增幅为36-51%。该公司预计产能将由2,050MW增至2,300MW。
韩华与晶科则对2012年的出货量持保守态度。两家公司预计出货量年增长率将达18%。双方均未制定产能扩张计划。LDK则继续专注于光伏组件业务的扩张,并将2012年组件出货量增长率目标定为117%,即达到1,400MW。
2011年四季度保利协鑫多晶硅产量达10,989吨。2011年总产量达29,414吨,这足够用于制造5GW的硅片。2011年保利协鑫一直致力于降低多晶硅生产成本并设法在年末前将生产成本降至$18.6/KG,且低于其它众多竞争对手的制造成本。通过对制造成本的控制,保利协鑫得以在2011年四季度增加出货量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目前,保利协鑫多晶硅产能为65,000吨。2012年该公司计划维持现有产能水平。
2011年四季度LDK多晶硅工厂产量达2,200吨。2011年该公司多晶硅总产量为10,307吨,足够生产约1.7GW硅片。LDK计划2012年年中将产能扩增至20,000吨。
2011年四季度昱辉阳光多晶硅产量为1,089吨。2011年总产量达3,386吨,足够满足 564MW硅片的生产。昱辉阳光计划2012年将产能提升至10,000吨。
【光伏逆变器 www.tsolp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