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就应坚持原路线
能耗、环保不达标的相关企业占多数
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听上去既绿色又环保。事实上,当前这种转化过程正在威胁着我们的环境。不是没有技术能缓解这个事实,而是我国许多相关企业做得远远还不够。
尽管这几年来,太阳能逆变器产业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都陷入低谷,但截至目前,国内众多光伏企业依旧没有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花费三四个月时间走访调查了国内十余家光伏企业以后,日前,国际环境保护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中国光伏产业清洁生产研究报告》(后简称“报告”)得出结论:国内整个光伏产业的清洁生产状况确实不令人满意。
清洁生产停留在口号和形式上
现在,中国已成为太阳能光伏设备最大的生产国,其产量几乎占据了世界的一半,但另外一方面,急剧扩张的光伏上游产业也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以光伏产业上游的多晶硅环节为例,中国的70多家多晶硅企业中,只有20家达到2011年工信部颁布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要求,超过2/3的多晶硅企业在能耗和环保方面都不能达标。
除了多晶硅环节,在下游的200多家光伏组件企业中,也只有少数几家上市企业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其能耗水平和“三废”(气体废物、固体废物、液体废物)排放情况。
“这暴露出中国光伏企业对清洁生产的认识不足,还多停留于口号和形式上。由此产生的违法、违规隐患,比如在常规污染控制方面存在很多漏洞。”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昂说。
光伏污染可能曾引发村民癌症
对于光伏产业的严重污染,很多人的印象来自2008年美国《华盛顿邮报》一篇题为《太阳能公司把垃圾留给中国》的报道,该文报道了河南洛阳某多晶硅生产商排放四氯化硅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
该文报道说,“与那家公司厂院里亮闪闪的白色大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附近村庄仍是一片凄凉。大约9个月前,村民们发现他们的庄稼上落了一层白粉,并开始枯萎。”
浙江省晶科能源公司的污染事件则是另外一个典型事例。从去年9月15日起,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红晓村的村民们,就开始声讨晶科能源的环境污染问题,全村300个村民中,竟有6个白血病,31个癌症患者,村民认为这都是晶科能源的污染造成的。随后,晶科能源召开新闻发布,公开道歉,承认含氟固体废料堆放,导致在被暴雨袭击后排放至附近小河造成污染,但公司认为污染和村民的病并没有关系。
这两起污染事故只是国内光伏行业污染的“冰山一角”。有资料显示,国家有关部门环境监察18家光伏公司2006~2011年的记录表明,大部分公司由于环保不达标被责令整改或停产。这些光伏企业要么废水擅自排放,要么废气处理不够严谨,并且都是在环保监察中出现的问题,而现在更多的企业则依旧还在环保监察的视线之外。
24年内光伏发电都是零碳排放
对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未来,相关专家表示,该行业依旧有着比较美好的未来。
在绿色和平的报告中,研究对比了光伏发电与化石能源在能耗等方面的表现,计算得出:光伏发电的能量回收周期仅为1.3年,而其使用寿命为25年,这意味着在之后的约24年时间里光伏发电都是零碳排放。
“即使考虑到光伏制造过程中的能耗与碳排放,光伏发电的碳排放量仍然只是化石能源的1/10到1/20,在节能减排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李昂说。
“就整体而言,太阳能光伏发电依旧是清洁高效能源来源,我们不能因为这个行业出现了一些问题,就一棍子打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一位专家表示。
光伏制造业需重新整合
2011年国务院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包括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在内的新能源产业。但是2011年以来,光伏制造业的发展局面却急转直下,供过于求的格局导致光伏产品市场价格不断下滑,许多企业经营面临困境。海外双反调查更是雪上加霜。美国商务部3月20日对中国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的初步裁定结果,已初步决定对从尚德、天合光能和中国其他太阳能公司进口的产品分别征收2.9%、4.73%和3.59%的反补贴税,光伏产业面临生存寒冬,产业调整成为当前的重要而艰巨任务。
财新采访了中国天合光能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纪凡,他谈论了未来几年内光伏产业的发展机会和挑战:经历了2011年的产能过剩而导致的亏损后,行业会进一步的整合;而未来光伏企业的成功将取决在品牌、创新,和全球领导力的三方面。他认为中国国内光能市场仍有很大提高空间,东部滩涂电站应该和西部电站同步发展,来满足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大家都说2011年是光伏企业的寒冬,对于2012年和近期,你觉得光伏企业,尤其是组件企业,有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高纪凡:光伏企业在2011年经历了一个大的变化。主要的变化,实际上是价格的大幅下跌,整个光伏行业在2011年是亏损的。现在到了2012年,价格基本上已经开始企稳。但是,2011年整个(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并没有完全解决,所以整个行业还会处在一个比较激烈竞争的状态,企业的盈利水平还会在低水平上持续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2011年开始,实际上整个光伏行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2005年的高速成长、供不应求的局面,进入了一个供过于求的状态,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调整、整合的阶段。
记者:那对于企业来说,怎么样在这种大规模的洗牌当中,成为活下来的那一批,和做大做强的那一批,而不是被淘汰的呢?
高纪凡:第一个是创新的领先。更加高效、高质量的产品将成为客户的首选,也成为银行的信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第二是品牌的领先,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以后,银行和客户均对产品、以及企业信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我们的光伏产品要有25年的保证,所以他们要去研究哪些企业25年以后还存在。这个时候,一个企业,包括他的质量,包括他的财务状态,以及市场的这种口碑,将决定是否被客户优先选择,这是关键。第三个是全球化的组织能力的领先。实际上,中国的光伏行业在市场上是一个全球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在全球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它对光伏产品的服务也会越来越高。
记者:在欧美市场没有那么乐观的前提下,您觉得国内的市场有多大?中国政府对咱们的补贴和支持力度够不够呢?你觉得政府还需要做什么?
高纪凡:中国本土的市场对中国的光伏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市场。实际上,2011年的时候,中国本土市场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增长。从2010年的500兆瓦,到2011年涨到了差不多2.6吉瓦(1吉瓦=1000兆瓦)。非常快的增长。但是,中国企业实际上的市场规模,还是远远不能消化中国产品的生产能力。所以,在欧美经济相对不确定、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市场应该更快地提升市场规模。
记者:如果从政策方面来看,您认为政府通过哪些政策,能够最好地促进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光伏在国内市场的扩大呢?
高纪凡:在中国市场来讲,去年已经出台了一块钱一度电的上网电价政策。首先,我认为这个政策要稳定地维持两到三年,这是非常关键的。同时在中国,从地域上讲,不仅仅要在西部地区,如荒漠等,去建这样的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站,同时也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如滩涂,以及大量的商业的物体,比如在工厂的屋顶建太阳发电站。西部的电站和东部的滩涂电站,应该同步发展。
记者:那么对于欧洲市场,这个光伏企业的传统市场而言,您对补贴和装机的前景怎么看?
高纪凡:在未来的几年,我认为它的FIT(Feed-in-Tariff,即太阳能发电上网电价补贴政策)还是持续不断地下调,如果下调的比例经过各方广泛的协商以后,再进行政府决定的,我相信欧洲市场会稳定地往前走。欧洲因为本来的能源积存规模不是很大,太阳能装机也有一定的比例,所以说,欧洲未来的太阳能装机增量,应该不如美洲和亚太等新兴市场。所以,未来的话,作为一个太阳能行业或企业,除了巩固和提升自身市场份额,应该把精力放在美洲和亚太等新兴市场,因为新兴市场的成长会快得多。
记者点评:
2011年是光伏产业的转折点,也给中国光伏产业敲响了转型的警钟。“十一五”时期中国光伏企业飞速发展的光环不再,现在则苦于“内忧外患”——国内各大小光伏企业的盲目产能扩张所导致的无序竞争,和长期依赖的对外出口市场减缓。中国光伏企业正面临着整合改革和重组的艰巨任务。但长远来看,这场危机也酝酿改革契机,经营不下去的林林总总的中小企业被整合和兼并,有能力的企业趁机寻求技术创新,追求质的增长。这会带来整个产业内部的优化调整,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光伏逆变器 www.tsolpv.com】 |